《以心度词》

关于古风歌词的创作的想法分享。
才华不仅没有捷径、更多是天赋,但学习有方法,我的方法未必好,但乐于与需要的人分享。
以上。

【第一编】【第二章】吟诗到做诗

——针对“我该读哪些书呢?”等问题

阅读是写作的基础,对古风歌词的创作更是这样。创作和鉴赏都基于一定的欣赏能力而言,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做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词汇库,而词汇库的来源只有阅读、大量的阅读、针对性的阅读。

词汇库的缺乏导致的直接结果,就是一百个人的一千首歌词用到的可能都是十个相似的意向,造成了大面积的相似,创作过程中产生力不从心,词不达意等问题,难以推陈更无所谓出新。以上是强调阅读对于创作、鉴赏的重要性,没有速成,也不可能速成,下面进入正题,读哪些书。


 第一节 读什么?

一、必读

1、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宋词三百首》

《唐诗三百首》和《宋词三百首》是诗词学习首当其冲的选择,可能因为这两部书太过于有名,难免让人有浅薄简单的印象,又或者作为读者的你可能认为,我比较喜欢某位诗人的风格,所以是不是要直接去看一些作者的作品集。

《唐三》和《宋三》的编纂初因,是为了满足清代学习诗词的需要,所以这两本书,可以说本来就是古人的诗词学习课课本。而《唐三》、《宋三》在诗词的选择上,也基本囊括了两代间比较有名作者的代表作品,因其摘选作品的代表性极强,非常适合作为了解唐、宋诗词全貌的入门书级。

诗词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,相较于元曲的俚俗,诗经、楚辞中生僻的上古汉语,唐宋诗词的古汉语年代感,可以说是最适合作为当下诗词创作学习的范本,也是明清两代人学习的范本。

在完成《唐三》、《宋三》的阅读后,会相对形成一个对唐宋诗词全貌的印象和了解,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选择喜欢的作品集阅读,可以更好的选择、学习自己喜欢的风格,同时也不会因为偏颇一门,失去一个对其他风格诗词作品正常判断的能力。


2、《乐府诗选》、《诗经》

在唐宋诗词的基础上,再读《乐府》和《诗经》其实是一个返璞归真式的反向学习,因为诗词的格律声调,是在唐代形成体系的,故而唐代以后的诗词难免囿于格律。针对歌曲而言的歌词创作,相较之下可以说是拜托了格律和平仄的束缚,推荐读这两本,是推荐读者去学习《乐府》的质朴言语方式,以及其中文人创作觉醒的情感意识,而读《诗经》则是完成诗歌学习的溯源,去了解什么是风雅颂、什么是赋比兴,可以说后来诗词创作的手法,也都是从赋比兴开始的。

这里强调一下版本上的选择,因为这些书的出版不需要付出高昂的版权费用,所以很多小的出版社,都会采用反复出版劣质印刷、排版、注释的古典文学或者世界名著作品的方式来牟利,这里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余冠英的版本。

3、你喜欢的作者的作品集

写到这里犹豫了一秒,这个应该是选读还是必读呢?

答案是必读。

前面两部分的内容相对泛泛,其主要目的是建立起读者对于诗歌的大致了解,甚至是百家风格的认识和印象,但是由于篇幅有限,每个风格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点到即止的内容,所以以上泛读还不足以支撑写作需要。

无论是阅读积累,还是技巧覆盖,都不够多,也不够深入。写作和阅读的入手,都是要从兴趣开始,所以从这里开始,在建立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对于诗歌的认识之后,可以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,去深入的了解喜欢的作者和作品。

这个过程中,你会发现一个作者的作品风格其实很多面,作品的呈现和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成长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一个作者一般会有几个代表创作时期,每个时期又有对应的代表作。

如喜欢边塞诗人,则可在此过程中积累一些边塞诗的常见意象,田园诗人亦然。那么将来,去尝试创作同类型的作品时,必会从这些内容中受到启发,也不会出现词汇库不足的问题。这是深入阅读喜欢流派、风格,乃至自己去尝试喜欢流派、风格创作,选择并尝试自己审美倾向必须迈出的一步。

当然不必局限于此,阅读的个人作品集越多,对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与变化会有直观的印象,对诗歌何以会如此的了解也会越多,对不同风格的把握也会更准确。

 

二、选读

除了上面那些找感觉,带节奏的书,古诗词的基础阅读,创作这种要给别人一碗水的,还得往自己的水桶里多放一些同类型的知识,这样你熬的才是鸡汤而不是乏味的白水。

“我觉得我的歌词里没有典故,好像对于古代的故事、常识没有什么了解。”

“那么你可能还需要一本古代百科和一本古代段子集锦。”

1、那些小百科书籍

真的古代百科式的书籍是不存在的,但是古代也有资料性书籍,叫做类书,这个范畴里包括了综合性图书、专业类图书,也有官修和私人编纂之别,如有需要是可以进行检索查询的。

剩下的所说的段子集锦,可以理解为志人志怪的古代小说这类书,从一个小故事的一个点发散成一首歌曲的作品不在少数,名声在外的有《山海经》、《太平广记》,不过前者较为荒诞,又杂历史、地理、神话等内容于一体,成书年代较早,阅读起来障碍相对而言较大,可以放在后面看。

初期阅读不必求大求多,以读懂为宜。近代、今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,给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了解这些古代的尝试,比较有名的如王力的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、

2、古代故事汇

古代小说溯源回去,最早的、成小说形态的志人志怪小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,这和当时的兴盛的谶纬之学、文人喜欢谈玄论道的社会分歧分割不开,虽然今日以科学视之有不妥之处,但这其中也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,最有名的作品包括《搜神记》、《博物志》。这里需要注意,不是说魏晋之前没有志人志怪的作品,早在春秋战国,就有《穆天子传》等鬼怪书,只是小说的题材尚未形成,更多倾向于典籍、史书的记载和叙述方式。再往后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为一巅峰,有了“唐传奇”这一概念,其中《柳毅传》、《霍小玉传》等名篇众多,基本围绕人物展开,故事完整性更强。及后来明清,古代小说更趋近于白话,篇幅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延展,知名作品更多,这里不一一列举,同样上述提到的,也只是几个对于古代小说发展而言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时间段,因不是讲述文学史,便不再展开。如果有阅读需要,建议从唐传奇名篇开始阅读,唐传奇可读性较高,语言门槛中低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,增强以后对于其他古典文学文献的阅读能力,同时积累一定的词汇等等。

再列举基本唐代的非十分著名小说集,如《博异志》、《集异记》、《广异记》等,。此类书很多,网络也有不少电子版,且不存在版权问题可以放心阅读、学习。

 

第二节 到底在读什么?

提出读书的书目之后无可避免的迎来了这个问题。在和爱好者或者“粉丝”交流的时候,总有很多人留言或者提问要不要背诗,或者“我”读了、背了很多,但是还是不会写,完全不知道背的这些东西怎么运用,可见读书未必读到了点上。从我自己学习诗词的角度,说说关于读书的一些方法。

一是诗但求懂未必背。

在阅读的过程中,认识生字、了解字意、阅读注释的过程,就是一个积累知识点的过程,包括很多不懂的字句、或者无法解释的词为什么出现在诗歌的这个位置,要去弄懂这些东西。

总有人会问我,怎么扩大自己的词汇量,怎么积累典故,其实缺乏的就是这个过程,所谓功在平时,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会有能力随时调动这些知识。

盲目的背诗确实可以增加词汇量,但是不求甚解,词就是无根的空中楼阁,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,所有的辞藻堆积,病症根源也在于此。

对的词,用一个就够。读懂一首,也胜背十首。

二是读懂诗人的思路。

尝试了解作者创作的思路,也是读诗的一部分。上面所说的逐字句的读,是读小读细节,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,是读格局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,是壮志未酬、铁马戍边的开阔意境,还是曲折隐晦、穿针引线的隐秘审美,是想把话说的明白、大开大合,还是话里有话、点到即止。而以上的种种二选一,作者又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,用了什么手法,尝试去分析诗人创作诗歌的思路,叙事方式、抒情方式,才是真的要去学的东西。

比如太白的奇妙想象、老杜的叙事方式、李商隐的典故隐喻,弄清楚思路,可以帮助以后自己在创作前搭建好歌词的思路构架,画骨为先,再去填词。

三是有意识的去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好的词语、意向,甚至是一闪而过的想法,可以有一个小本子,随时把这些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。前面所说的,对于一些词语、典故要刨根问底的弄清楚,也是因为词语典故往往能带出一系列的轶事、趋势,一点能辐射到面,读细作品,收获将远远大于诗词本身。

古风歌词的并非古代汉语基础上的文章创作,因其演唱和歌词可读性的要求,势必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,可以说是古、现汉语的结合表达,为了更好的还原“古”的气质,词汇、素材库的积累更成为了创作的核心,而这个核心的构成,更多的在以上这些平时之功。

 

第三节 针对性阅读

先说说什么是针对性阅读,一时兴起,想写一首和风歌曲、或者网游歌曲,那在创作之前,需要去了解相应的背景,收集一些素材,可以叫做针对性阅读。当然这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阅读之上的,没有一定的词汇语感的积累,针对性阅读就容易变成“针对性复刻”,针对性阅读要有皮有骨,皮是外在风格、表现方式,骨是文化内核或者说是内在思想情感。

当然对于网游玄幻小说之类的东西,谈出太深的思想情感是不可能的,不过去尝试玩游戏、了解故事背景世界观还是有必要的,这里以近年来热度渐升的和风为例,做一个针对性阅读的建议,同理可证同类。

 

Q:如果我要写一手和风的歌,可以针对性阅读的内容有哪些?

A1:和风歌曲的歌词。这里指的是对于日本而言的,他们本土的“古风”音乐,看不懂日文可以多看一些翻译,好的翻译还是能保留其语言特色,表现出部分原本味道的,当然懂日语最好,不过如果不写作日文歌词,阅读优秀的翻译歌词也可以。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?看意象,看人家的作品多用哪类的意象。看语言风格、审美倾向是偏重隐秘曲折还其他。

A2:俳句。针对日本传统来说,看俳句如同针对中国传统要看诗词是一样的。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,异曲同工之妙不少,相信也不难理解。这里建议选取方式参照必读中的基础阅读,多看经典作品,求多求量,再去提炼理解,便于把握俳句的整体风格,千万不要看一首就认为整个俳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。

A3:如果说和风歌词和俳句是皮,是外在的表现方式,那么下面要看的就是骨。针对日本文化的审美倾向,就没办法脱离日本美学的三个关键词“物哀、幽玄、侘寂”,这三个词对应出现于平安时代、日本中世、近世。以物哀为例,其简单概括便如字面意思一样,值得是心与外部世界接触,为事物共情哀伤,和学习古诗词鉴赏所谓的,触景生情、感物生情是有极大共通的。而幽玄也可以从字面做出直观理解,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对创作提出了一种审美要求。

在做歌曲的时候,经常会说,要燃向的和风,这种所谓的燃向,支撑其内核的可能是日本的樱花、武士道文化,而反之呢?和风是不是只有燃向呢?幽玄和物哀这两个概念我想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很好的回答了,同样的日本文学中一些有名的作品如川端康成的《雪国》、《伊豆的舞女》,也反映出了日本文学这样的美学意识。再讲下去就变成了和风文化交流了,点到即止,如果需要这类的针对性阅读,可以看相关的书籍,比如王向远教授翻译的《日本幽玄》、《日本物哀》等书。

 

以上Q&A只是以和风创作可能需要的补充阅读为例,做了一个简单的回答,希望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。如果仅仅是有样学样,那么A1和A2的答案已经足够画皮,但是创作的本质还是画骨,决定作品高低的最后也是作品所反映的内核,所以如果想针对某种新的或者临近的风格做尝试,建议阅读方法如上,不要觉得一下去了解文化的东西,多了很多部头的作业。扪心问一下自己,有没有一桶清酒,没有的话,怎么给别人一杯?

归纳总结针对性阅读的重点,是要去发现支撑目标文本、目标风格的一个内在东西,是什么样的文化在支撑目标表现成现在的样子,就去了解何种文化,这才是支撑外在风格的内在灵魂,如果说积累词语、了解风格是画皮,那么画皮之外还要画骨。

 

评论
热度 ( 18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《以心度词》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