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以心度词》

关于古风歌词的创作的想法分享。
才华不仅没有捷径、更多是天赋,但学习有方法,我的方法未必好,但乐于与需要的人分享。
以上。

【第一编】【第一章】古风歌词是个啥

第一编

摩拳擦掌,准备创作之前,先弄清楚创作的到底是什么。


第一节 心态“偏”

不用怀疑,我没打错字,是心态偏。

为什么这么开始呢?因为“古风”这个标签经常和优越感同时出现,所以摆正心态,根除优越感非常重要,如果跟你没关系,请跳过本章节废话。

这里只想踏踏实实的说一句,千万不要想太多。

歌词就是歌词,古风歌词和现代歌词没有天生血统优越之分,他们都叫歌词,而歌词统一而言,只分两种,好歌词和坏歌词。

简而言之,流行歌的歌词就是直接去和听众共鸣,越容易引起共鸣,越吸引人,让人在歌里看到了现实生活、情感的写照,也因为流行歌词用的现代汉语白话易懂,所以直观感觉上更贴近,整体的表达方式也相对直接一些,因为是歌词,而非诗歌,绝大多数没有太多象征、隐喻的东西在里面。现代词不等于口水词,不等于没营养。

古风歌词和现代流行歌词的区别最主要的是,前者似乎基于古代汉语,而后者基于现代汉语。这里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古代汉语,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,这里面包括字的音、形、意。中国可见古代史由于时间线漫长,古代汉语也有中古、近古的区分,而越接近现代,古汉语本身书面语和口语的分离情况也变得越严重。《红楼梦》之所以被称为明清白话小说,便是相对书面文言而言的,正是当时书面语和口语分离的证明。有人问过我古人说话大概是什么样,我猜大概是红楼梦这样吧。

明清白话小说、文人笔记许多白话,尚且不活在书面语里,古风歌词作为现代产物,更非是完全遵循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文学呈现,从文本的角度看,两类歌词的实质都是现代汉语。真要说古风歌词区别于流行歌词的特点,无非是在写作范畴的选择上、意向是使用上,更倾向于带有浓厚古代色彩。而从音乐范畴的角度而言,古风音乐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,暂只能算流行乐的小小分支,便更无什么特别的优越感可言了。

古风歌词和流行歌词都有自己的重灾区。

疯狂的辞藻堆砌、无序的意向排列、乱溢的情感,程序员们做的一键写诗小代码可以说是这种东西最好的注释了,批评“古风”的大军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类作品,不过比起主流杂志带头点名批评的一些流行歌词,静下心来想一想,无非是那个老道理,什么地方什么圈子都有好有坏,古风还是流行只是一种形式而已,没有独特的精神内核,再多我爱你你爱我,再多华丽丰富的装饰,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口水词,经不起时间的漏斗。

盲目的政治正确,永远是错的。

这么大的一个坑,跳下去之前先努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将来才好慢慢的深挖。然后再去讨论,到底什么是古风。

第二节 古风是学古

每当我尝试装作一本正经和身边的朋友们聊聊创作的时候,基本总会有那么一个、两个不识相的人问,什么是古风?然后潜水的人里又会浮出来几个换气的来扑腾几下,古风和中国风有什么区别?就在昨天这个矛盾又升级了,那国风呢?朝着心脏补刀之后人家又浅回了万里海洋。

什么是古风这个问题如果不先解决,剩下的都是瞎扯,吐血三升也要弄清楚。

 

关于有没有古风、古风和中国风的区别的讨论是一直存在的。

古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,溯源一下。

说到古风,最直接也有名的应该是李白的《古风五十九首》,而李白作为唐代的当下人,所写“古风”的本意很直接的指向相比唐代更早期的时代,更有根据其诗“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谁陈”中的“大雅”,直接将题“风、雅”,指向《诗经》中“风、雅”的判断。再往上找,同义、近义的诗词最早可见魏末晋初时代的“拟古诗”代表写拟古诗的作者有陶渊明、鲍照等等。而拟古本诗身的意思也是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进行创作,当时主要学汉乐府诗。

乐府初设于秦,汉初没有保留下来,汉武帝重设乐府,主要负责采诗,既采集民间歌谣或者文人诗歌配乐,以备宴飨。搜集整理之后的诗歌后世统称为“乐府”,专门模仿乐府诗风格的诗一般都会写上“拟乐府”,这是乐府和乐府诗。

东汉时期,四言诗被五言诗推翻,文人五言诗进入了繁盛期,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乐府,但即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没留下名字来,幸亏后来文人自觉了,不然现在我们知道的最伟大的诗人,大概要是“佚名”了!即便如此,佚名的作品还是很多啊!

可见无论是《古风》还是《拟乐府》,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将这个古风这个词的概念的解释成了复古和学古。

 

初唐陈子昂在《修竹篇序》中写道“”汉魏风骨,晋宋莫传”,提出风骨兴寄,根便在魏晋文人身上

唐代是一个好时候,初唐的宫体诗,以上官体为代表的空泛应制完成了诗歌开始了格律音韵的构建,再到沈宋完成了五言诗格律的定型;而陈子昂始掀起的这场复古学古风潮又完成了诗歌灵魂的救赎,于是,最美的驱壳和最好的精神诞育了无法企及的唐诗。

文学发展的过程中,创新和复古总在不断交替,这二者在唐诗中合一。

因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,后人将诗歌引申为风,唐人以后做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,称之为古风,而古风本身所包括的形式有“歌”、“行”、“吟”,故而用古风来写歌词,也算是有例可循。可以说古风的萌芽在魏晋,而正式形成是唐代就有的事情了,以白居易歌行体为例,《琵琶行》和《长恨歌》也是学古的拟古之作。兴盛的话则是以宋人学唐最甚。

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古风,实质和古人的“拟古”并没有区别,都是在当下世界的某种情景下,去推崇或者说是回味、学习古人的某种气质来做一个自我的平衡。时之当下,古风可以学的“古”的范围比唐宋扩大的多,任何朝代、作者、风格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,再或者只是模拟古人、古时的情怀,再泛泛到模拟美好的形式……如此而已,没有限制,也是一代诗文。

 

新文化运动之后,提倡现代白话的诗词,不等于不能学古,毕竟创作的第一原动力从来都不是形式。

古风歌词不受格律的束缚,可能没有诗词的格律美,但是因为歌词的特点,演唱的形式,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对遗失的音乐之美的一种寻回。毕竟古诗的吟唱,死在了只窥一隅的纸页里,没能传承。

唐之视昔,秦汉为古,今日视之,历史为古,学哪个,学多少,都是学古拟古,应是毋庸争议。

 

最后捎带两句古风和中国风的区别,中国风音乐的代表一般都会想到JAY,从音乐风格上来说,中国风可能更偏重R&B;而古风五声调为主,却还没有完全的完善成型,两者具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。从歌词上来说,中国显然不对等古典,所以如果从两个概念上单纯拆解,中国显然包含了古典和拟古啊。如果非要区分,两者的侧重点不同,中国风的侧重不以学古为主,而是在创作中更注重加入本土元素,古风则更多是着眼古代元素。这二者是一脉相承、难以割裂的。当将此二种放在音乐作品里去讨论的时候,其实又都回归到了流行音乐的范畴,古风、中国风,其实也都是流行歌词的一种,但它们的区别在于,古风歌词更强调形式性,它要求作者更侧重积累古代汉语意向的词库,而一般我们讨论一首歌曲是不是古风,听众最直观的判断方式,也是去看歌词,也就是判断歌词本身,是否具有古典诗词般的韵味;但因其本身并不是按照格律诗、词牌名进行的创作,所以其实质还是回归到上文所论证的仿古、拟古。

当一切回归创作,仅以创作的角度而言,其实没有必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来限制自己的想法,创作这种事情,灵感信马由缰,说清楚想说的就好了。

好听,好看,自己满意或别人说好,才是硬道理。



评论
热度 ( 14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《以心度词》 | Powered by LOFTER